新闻资讯
我们拥有上乘的产品,专业的团队

INA进口精密滚针复合轴承组合时需考虑固定方式

来源:本站     时间:2025-09-11 09:34:45

在高端机械装备、精密传动系统及高动态负载场景中,INA(舍弗勒旗下知名轴承品牌)进口精密滚针复合轴承凭借其高径向承载能力、紧凑结构及高旋转精度,成为解决空间受限与高负荷矛盾的核心部件。然而,这类轴承在实际应用中常以“组合形式”出现(如双列滚针轴承+角接触球轴承的组合、滚针轴承与推力轴承的集成等),其性能的充分发挥不仅依赖于轴承本身的精度,更与组合后的固定方式设计密切相关——错误的固定方式可能导致轴承异常磨损、预紧力失效甚至系统失效。本文将围绕INA精密滚针复合轴承组合时的固定方式,从核心原则、常见类型、关键参数控制及典型场景实践展开系统性分析。

一、为什么固定方式是滚针复合轴承组合的“成败关键”?

滚针复合轴承组合通常用于同时承受径向载荷、轴向载荷或复合载荷的场景(如汽车转向系统中的中间支座、工业机器人关节减速器、精密机床主轴单元等)。其组合形式可能是:

同类型多列滚针轴承(如双列滚针轴承组合,提升径向承载冗余性);

滚针轴承与其他类型轴承搭配(如滚针轴承+角接触球轴承组合,兼顾径向与轴向载荷;滚针轴承+推力轴承组合,分离径向与轴向受力路径)。

无论哪种组合,固定方式的合理性直接影响以下核心性能:

1.载荷分布均匀性:固定不当会导致载荷集中于单个轴承或局部区域,加速滚动体与滚道的疲劳损伤;

2.预紧力稳定性:许多精密组合需通过预紧(如双列滚针轴承的轻预紧)优化刚性,固定松动会导致预紧力衰减;

3.轴向/径向定位精度:精密设备(如光学加工机床)要求轴承组合的轴向窜动量≤0.005mm,固定方式需严格限制位移;

4.热膨胀补偿能力:工作温度变化时,轴/壳体的热膨胀若被固定结构完全约束,可能引发额外应力。

因此,INA技术手册中明确强调:“滚针复合轴承组合的设计,必须将固定方式作为与轴承选型同等重要的环节”。

二、滚针复合轴承组合的常见固定方式及适用场景

针对不同载荷类型、精度需求及运动状态,INA推荐的固定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类,并需结合具体组合形式选择:

(一)两端固定(全约束)——适用于短轴且载荷稳定的场景

原理:轴的两端均通过轴承座固定(通常一端为“固定端”,另一端为“游动端”的简化版),限制轴的轴向和径向自由度。

适用场景:短轴(长度与直径比L/D<2)、低速(转速<1000rpm)、载荷方向固定的工况(如小型减速器的输入轴)。

对滚针复合轴承的要求:组合中至少包含一个能承受轴向载荷的轴承(如滚针推力复合轴承),且两轴承需预留热膨胀间隙(通常为0.1~0.3mm)。

INA技术提示:若组合为双列滚针径向轴承,两端固定可能导致热膨胀卡死,需谨慎评估温升(一般要求环境温度≤80℃)。

(二)一端固定+一端游动(推荐主流方案)——平衡刚性与热补偿

原理:一端轴承(固定端)完全约束轴向和径向位移(通过紧定套+锁紧螺母或轴承座止口定位),另一端轴承(游动端)仅限制径向载荷,允许轴向自由滑动(如采用内圈或外圈无挡边的滚针轴承+衬套结构)。

适用场景:中长轴(L/D≥2)、中高速(转速1000~5000rpm)、存在轴向热膨胀或载荷方向变化的工况(如机床主轴、输送带驱动轴)。

对滚针复合轴承的要求:

固定端:通常选择高刚性轴承(如带保持架的精密滚针轴承+角接触球轴承组合),通过过盈配合(轴公差h6~k5,座孔公差H7)固定;

游动端:选用内圈或外圈可轴向滑动的滚针轴承(如冲压外圈滚针轴承+铜套衬垫),或通过间隙配合(轴公差H7/g6,座孔公差H7)实现微位移补偿。

INA典型案例:在某汽车转向机中间支座的滚针+角接触轴承组合中,固定端采用双列滚针轴承预紧,游动端使用带尼龙保持架的滚针轴承,允许轴向伸缩±0.15mm,成功解决了冬季低温启动时的卡滞问题。

(三)单侧固定(悬臂式)——特殊结构下的简化方案

原理:仅一端轴承固定(通常为靠近负载侧的轴承),另一端完全不约束(或仅通过弹性挡圈限位),适用于空间极度受限或单向载荷主导的场景。

适用场景:微型电机输出轴、家电齿轮箱的输入端等短悬臂结构(悬臂长度≤轴径的3倍)。

风险点:若固定端预紧力不足或游动端无限位,可能导致轴承歪斜(倾斜角>0.003rad即会显著增加摩擦损耗)。

INA建议:单侧固定时需严格控制轴的同心度(径向跳动≤0.01mm),并优先选用自调心能力的滚针轴承(如带球面外圈的冲压滚针轴承)。

三、固定方式设计中的关键参数控制

无论选择哪种固定方案,均需重点关注以下参数,以确保INA滚针复合轴承组合的长期可靠性:

1. 配合公差与过盈量

轴与内圈:精密滚针轴承通常要求过渡配合或轻过盈配合(轴公差h5~k5,过盈量0~0.01mm),过盈过大易导致内圈变形(滚针倾斜),过盈不足则引发轴向窜动。

座孔与外圈:一般采用间隙配合(座孔公差H7,间隙0~0.02mm),便于拆卸;若需固定外圈(如承受轴向载荷),可采用过渡配合(座孔公差K7)。

2. 预紧力与轴向定位

对需要预紧的组合(如双列滚针轴承),固定端需通过锁紧螺母或隔圈精确控制预紧量(INA推荐值通常为0.01~0.03mm的轴向压缩量),并通过扭矩扳手校验锁紧力(例如M8锁紧螺母的扭矩范围为15~25N·m)。

轴向定位元件(如轴肩、锁紧垫片、弹性挡圈)需确保定位面垂直度≤0.002mm,避免轴承倾斜。

3. 游动端的滑动阻力控制

游动端若采用衬套结构(如铜套或工程塑料套),需选择低摩擦材料(如青铜或POM),并保证表面粗糙度Ra≤0.8μm;

若为间隙配合游动,需定期检查轴/孔的磨损量(磨损超过0.03mm需修复或更换)。

4. 密封与润滑协同

固定方式需为密封结构留出空间(如组合轴承外侧加装迷宫环或接触式橡胶密封圈),防止污染物进入导致滚针卡滞;

润滑脂的选择需匹配固定方式的热特性(例如高温环境下固定端采用耐温200℃的聚脲基脂,游动端选用低粘度锂基脂以减少滑动阻力)。

四、典型应用场景案例解析

案例1:精密数控机床主轴的滚针+角接触轴承组合

需求:主轴需同时承受切削径向力(≤5kN)和轴向进给力(≤2kN),转速8000rpm,定位精度≤0.001mm。

解决方案:采用“双列精密滚针轴承(固定端)+ 双向角接触球轴承(预紧)”的组合,固定端通过轴肩+锁紧螺母轴向定位(过盈量0.008mm),游动端使用带润滑油槽的铜套衬垫(允许轴向伸缩±0.1mm)。INA技术团队通过有限元分析优化了轴承间距,最终实现径向跳动≤0.002mm,寿命超20000小时。

案例2: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(EPS)中间支座

需求:承受转向时的脉冲轴向载荷(峰值≤1.5kN),低温环境(-40℃~80℃),要求低摩擦扭矩(≤0.5N·m)。

解决方案:采用“冲压外圈滚针轴承(径向承载)+ 单列角接触滚针轴承(轴向承载)”的组合,固定端通过螺栓压板轴向限位(配合波形弹簧提供预紧力),游动端采用无挡边滚针轴承+尼龙衬套(轴向自由滑动)。INA通过调整固定螺栓的预紧扭矩(分阶段拧紧至45N·m),避免了低温收缩导致的卡滞问题。

总结:INA滚针复合轴承组合固定方式的“三要原则”

INA技术专家总结指出,滚针复合轴承组合的固定方式设计需遵循“三要原则”:

1.要匹配载荷路径:根据径向/轴向载荷的占比及方向,选择能均衡分担力的固定结构(如轴向载荷大时优先强化固定端的轴向定位);

2.要预留热补偿:中长轴或高温环境下,必须通过游动端或间隙配合释放热膨胀应力;

3.要精准控制细节:从配合公差到预紧扭矩,从密封设计到润滑选型,每个参数均需基于INA提供的《精密轴承安装指南》严格校核。

对于终端用户而言,若涉及复杂组合或特殊工况(如高速重载、强冲击),建议直接联系INA工程师进行定制化方案设计——毕竟,精密轴承的“精密”二字,最终体现在每一个固定细节的严谨性上。

轴承一站式采购平台